香也不單單是芳香之物,而已成為怡情的,審美的,啟迪性靈的妙物。如蘇軾的《和魯直韻》、朱熹的《香界》

《和魯直二首》 四句燒香偈子,隨風遍滿東南; 不是聞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 萬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 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閒。 《香界》 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 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 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 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向此中。

2025/11/15

中國香學文化從最初就不追求純粹的感官享受,而是賦予它更高的“道”的追求

中國香學文化從最初就不追求純粹的感官享受,而是賦予它更高的的追求。

《尚書·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德行的馨香最高,非物質的香氣可比。



佩服愈盛而明,志向愈修而潔,屈原《離騷》中佩戴香草鮮花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高潔。古代的先賢大德,熱愛香學文化,通過香,修身養性,追求的人生目標。高潔的人格、圓融的智慧、詩意的生活成為中國人用香的終極目標。

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注重含蓄意會,追求朦朧靈動之美,而不是像西方文化注重直觀性、精確性。香水直接噴灑,芬芳滿身,張揚而直觀,這是西方香文化的觀念。而我們的儒釋道三家文化無不言開悟,最高深的思想是意在言外,最美好的意境是言盡而意不窮。表現在用香上,便是在享受美妙的芬芳之外,更多地感悟人生經驗,提升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