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香文化香道首頁

香文化香道Translate

2019/1/31

香道傳統文化五千年 -----轉載

香道傳統文化五千年 -----轉載

中國傳統香道可以說是我國的優良傳統,考古發現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文字記載也有五千多年。黃帝時期出過一道法令,叫香禁重,那時候焚香是一種國家行為,主要用於祭祀,但當時焚的不是香料,而是粟、玉、牲,把它們放在火裏面燒,祭祀祖先,以火生煙,煙氣直達天地,這樣達到人與天的溝通。

  真正意義上香品、香料的傳揚是在漢代,當時漢武帝趕走匈奴,打通了絲綢之路,大量西域的香進入中國,即著名的西香東進,那時候人們用香就像現在的口香糖。

到了宋代,中國是作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而存在的,當時海上絲綢之路打開之後,大量南香——龍、沉、檀、麝四大香料進入我國,形成我國香道文化第二次大發展,那時候香文化也從皇宮內院、文人士大夫階層擴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會生活。

宋代之後,香不僅用於佛家、道家和儒家,更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室廳堂裏有熏香,各式宴會慶典場合也要焚香助興,而且還有專業人負責焚香事務,文人雅士不僅用香,還親手制香,並呼朋喚友進行品鑒。

除此之外,宋之後香品造型也更加豐富——除了香餅、香丸、線香等之外,印香(也稱篆香)也被廣泛使用,篆香即用模具把調配好的香粉壓成回環往復的圖案或文字,這為香文化增添了不少情趣。

市場上流通最廣的多為線香,而實際上線香是最後才出來的,明代于謙曾寫了一首詩《入京》,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可見線香在明代是貢品,因為明代技術不是很發達,而線香如果磨制不是很細的話要麼就是做不成型要麼就燃燒不順,所以以前主要是以香粉為主,包括香片和香丸。

清朝年間,傳統文化被大幅度打壓,所以從那時候開始,中國的茶道、香道、花道等開始全面萎縮,而香道文化的斷層卻是在甲午戰爭以後,那時國事動盪,而品香、鬥茶、插花此類閒事卻是需要一個輕鬆的政治環境和一個殷實的經濟基礎。
斷層之後,要想再把它給繼承起來就比較困難了,再加上自然香料面臨巨大市場需求與極度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使得制香這門藝術成為平常難以得見的傳統文化。

  我國歷史上有個沉香救母的故事,故事是這樣說的:漢代有個書生叫劉向,他上京趕考,順路登華山。山上有座神廟,廟神華岳三娘是一位美麗善良的仙女,劉向一進神廟便見蓮花寶座上俊麗、溫柔、安閒的華岳三娘,劉向不免想入非非:能娶她為妻該是多美的事啊。於是他取出筆墨在牆上題詩一首,以表自己的愛慕之情。華岳三娘見景生情,也被英俊倜儻的劉向所吸引。她不顧天條禁令,化作凡身與劉向私結良緣。兩情依依,恩愛難分,無奈考期已臨,劉向要進京趕考。惜別之時,華岳三娘已有孕在身,劉向拿出一塊祖傳沉香給華岳三娘,反復叮囑,日後生子便叫沉香。劉向一舉中榜,任為揚州府巡按。然華岳三娘卻遭難了,因犯天條她被二郎神捉拿壓在華山黑雲洞中,在暗無天日的洞中,華岳三娘生下了沉香,她偷偷地托夜叉將子送至揚州。沉香長大後拜師學藝,劈山救母,全家團圓。

  乾隆二十七年(1762)禦賜岱廟,泰山鎮山三寶之一。沉香獅子為一對,用沉香樹根雕刻粘合而成。兩獅通體烏黑,作蹲踞狀。此對器物利用樹根的天然造型,將獅子雕鑿得形神兼備。獅子是民間傳統的吉祥物,質地又是名貴的沉香木,足見乾隆帝對泰山的敬奉之意。

  從劉向贈沉香定名之情節來看沉香的歷史淵源,人們很早就已將沉香視為珍貴之物。《三國演義》一書中也有記載:關雲長敗走麥城,被孫權獲殺,東吳將關公首級獻與曹操,曹操用沉香雕成關羽身軀,與首級合一,以王侯禮祭葬之。

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502—506)中,就把沉香列為中藥中的上品。到了隋代,它又被皇室、皇族大量使用在飾品及建築裝潢上。揮霍無度的隋煬帝,每到除夕,必焚沉香數十車,數十裏方圓都能聞到此香。到了唐朝,宮中大臣之家多有沉香亭、沉香閣、沉香柱、沉香床,人們用香爐燒沉香,取久之不散的香味,驅宮內陰穢之臭氣。

例如唐明皇與楊貴妃在沉香亭遊賞,馳召醉仙,李白制新調,遂有力士脫靴、貴妃捧硯的傳說,而成千古名篇《清平樂》。

19874月,在清理法門寺地宮時,在地宮後室發現沉香殘片,沉香山峰狀,量很大,質地也極好,沉香正面有線條貼金,雖經千年陳腐,但沉香肌理依存,這是唐代皇宮用來陪葬舍利珠的供品。

可見沉香在唐代的身價有多高。繼唐之後的宋更推崇沉香,他們不僅用沉香來制茶,而且還用來沐浴,有的還用於送終。他們用七支沉香煎熬成熱水,然後用七塊布浸于沉香水中,分別在遺體的七個不同部位擦拭,助其順利到達祖宗處。

也有古代術士以沉香木火化遺體,以求升化解脫,故宋代的街市便有出售沉香木的商店。大家熟知的《清明上河圖》上便有商旗廣告:劉家上色沉檀揀香字樣。

到了明清,宮廷王室崇尚用沉香製成的筆筒、木瓶、觥杯等工藝精細的擺件,特別是小巧玲瓏的雕件,捏在手上可以把玩,掛在身上可散香味,這種藝術品特別時尚。如鴛鴦暖手既可用於貴婦閨秀,又可用作夫婦、戀人之間愛情的信物。許多皇帝與沉香還有一些小故事。

明朝的木匠皇帝熹宗的沉香假山

  明熹宗的父親光宗在做皇子的時候,一直不受自己父親神宗皇帝的喜愛。神宗因為不想立他做太子,竟很久都不讓他出閣念書,使得這個未來的皇帝差點成了文盲。而光宗處於憂懼之中,也無暇關心自己兒子的學業,所以朱由校竟然是個文盲。光宗即位,大臣們勸他趕緊給太子找個老師讀書,他卻說不著急,過兩天再說吧。但還沒過幾天,他就死了,朱由校這個文盲就當了皇帝。

不過皇帝雖然文盲,卻有一門鼎鼎大名的好手藝,那就是做木工活兒。

  皇帝對木工活兒精益求精,還有更加精巧的作品。他曾在庭院中仿照乾清宮的樣式,建造了一座小宮殿,高不過三四尺,曲折微妙,巧奪天工。又曾做沉香假山一座,其中池台林館無不俱備,雕琢細緻,堪稱一絕。他不光做模型,還把這種天分用在真正的宮殿建造上。

乾隆與泰山沉香獅子

  乾隆對泰山非常崇拜,一生曾十次到泰山祭拜,其中六次登上泰山玉皇極頂,留下140多首詠頌詩、130多塊碑碣,是中國古代帝王中到泰山祭祀次數最多、留下詩篇最多、立碑碣最多的一位皇帝。每次到泰山祭祀,乾隆都要帶去豐厚的祭器。據《泰山志·盛典記》記載,從1742年到1795年的53年間,朝廷禦賜泰山岱廟祭器30多次,祭器數量多達300多件。其中,溫涼玉圭、沉香獅子、黃釉青花葫蘆瓶被譽為泰山三寶。它們不但都是絕世珍品,而且每一件都有著特殊的意義,其中,沉香獅子喻意吉祥浪漫。

  泰山三寶中的沉香獅子為一對,乾隆皇帝于1762年禦賜岱廟。這對獅子後腿蜷坐於地上,尾巴高高翹起,雙目圓睜,微微啟口,顯得生動、可愛,樹根的天然造型將獅子刻畫得形神兼備。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隻獅子是用沉香精心雕刻粘合而成的,沉香的凹凸疙瘩自然形成了獅子的卷毛,造型栩栩如生。

  而據專家研究,製作獅子的棕黑色沉香,並非沉香木,而是指沉香樹自然死亡後,埋在水土中,又經幾百甚至上千年,吸收日、月、水、土之精華,形成於朽木之中的木塊樹脂結晶。

  這對材質特殊的國寶,背後還有一段乾隆皇帝的浪漫故事——據說這件國寶和有著傳奇身世的香妃有關。

  香妃,這位美麗的維吾爾族女性,1760年進入清朝後宮,7年之後,被冊封為貴妃,在宮中享有特殊地位,可是即便皇帝給她再多恩寵,生活在中原的香妃也從來不曾對乾隆動心,甚至冷若冰霜。後來為慰藉香妃思鄉之苦,乾隆皇帝下令在後宮修建西域氈房,宮女太監全部換上維吾爾族服裝,可香妃依舊一臉愁容,茶飯不思。無奈之下,乾隆命宮女太監帶香妃出去散心,然而香妃在街上還是悶悶不樂,直到看到集市上的舞獅表演,才嫣然一笑。香妃的一顰一笑被暗中觀察的乾隆看在心裏,據說從此以後乾隆對獅子便情有獨鐘了,後宮中的許多擺件飾品都有獅子的影子可尋。

  為什麼香妃看到獅子,突然開心呢?原來,在古時中國,並無獅子這種動物,只有幾處靠近西亞邊境的地方才有獅子的蹤影。東漢明帝時,西域的疏勒國國王把一頭獅子作為貢品獻給漢明帝,然而猛獸養在深宮,平民很難見到。於是後來民間藝術家便開始用浪漫的圖騰式裝飾創作了一種獅子的形象。

  有趣的是民間藝人描繪出來的獅子肩上有一雙翅膀,身上刻畫雲紋或火焰紋,以顯其神威,被人稱為辟邪。然而獅子的這一藝術形象傳到西域,當地人認為進獻到中原宮廷的獅子變成了神物,長出翅膀,飛回了家鄉。

  所以當遠離家鄉的香妃看到獅子,便嫣然而笑,其實是希望自己也像長了翅膀的獅子一樣,逃出清朝後宮,回到家鄉。可是,乾隆皇帝並不知道香妃的心思。沒過幾個月,乾隆皇帝登臨泰山便禦賜了這一對沉香獅子,其造型與舞獅中的獅子造型如出一轍,恐怕也是借用了舞獅的吉祥寓意,希望自己如獅子滾繡球,好事在後頭吧。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藥用沉香

  清代皇帝講究養生和服用補藥,所以就有不少人把向皇帝敬獻秘方、驗方,作為升官的途徑。地方上每年都會將大量的名貴藥材進貢給宮廷,現在留存下來的還有犀牛角、麝香、朱砂、沉香油等等。

  末代皇帝溥儀一生未有子女。解放後,中央領導曾就此問題請國內某著名醫院為其會診,病歷記載:患者于三十年前任皇帝時,就有陽痿,一直在求治,療效欠佳……曾三次結婚,其妻子均未生育。後來京城數位著名老中醫也為其診斷,四代祖傳世醫張榮增為溥儀獻出了兩劑妙方,其中一劑妙方,便有用到了沉香。據說,此藥服後,溥儀的病明顯有了好轉。

  溥儀活了61歲,服上述二方應該是其50多歲的時候,此時身體機能已不如青壯年時期,應該說錯過了治療不孕不育的最佳時機。溥儀直到去世,一共結婚五次,上面的方子應該是在其第四或者第五任妻子時採用的。他接受治療後陽痿雖好轉,性能力得到改善,能進行夫妻生活,但終究未能有子。

蘇東坡與海南沉香
  
蘇東坡雖然出生在四川,但他與沉香卻有緣,緣起於他晚年時,在被朝廷貶到惠州後,再被貶到當時被稱為「南荒」的海南島。因此,流傳著一段文化名人與沉香的文化故事。

  沉香樹是海南的獨產,《辭海》說沉香亦稱「伽南香」、「奇南香」,是常綠喬木,葉革質,卵形,有光澤,春季開花,花白色,產於印度、泰國、越南、中國海南等地。沉香是珍貴的香料與藥材。《瓊州府志.物產》曰:「沉香似冬青樹,形崇辣,坡朽爛,內心乃香」。《虞衡志》曰:「沉水香,上品,出海南黎峒,一名土沉香……焚少許,氛翳彌室」。

  沉香何時傳入海南,筆者沒有考證,但海南自古就產沉香。儘管當時「環島皆有之」,但此物然是奇物,大受鍾愛。《輿地紀勝》卷124說:「沉香,出萬安軍(今萬寧市),一襾之值與百金等」。「一襾之值百金」的高昂價值,使沉香成為海南島上的寶貝。被貶到海南島的蘇東坡情系沉香,他在《沉香山子子賦》中詠道:「金堅玉潤,鶴骨龍筋,膏液內足」。

  海南沉香,從宋朝開始,就成為朝廷的貢品,後又成為商品。成為商品後的海南沉香,價格越來越高,海南沉香的特產與高價,使沉香為名所累,求者貪婪無度,在利益的驅使下,砍伐沉香漁利者不斷,有的還重金賄賂黎人為之砍伐。眼睹沉香被「竭澤而漁」,蘇東坡坐不住了,他作詩抨擊亂砍沉香的行為,

詩曰:「沉香作庭燎,甲煎紛相如。豈若注微火,縈煙嫋清歌。貪人無饑飽,胡椒亦求多。朱劉兩狂子,隕墜如風花。本欲竭澤漁,奈此明年何?(《瓊州府志》)

蘇東坡儘管是被貶流放,但他愛國憤惡的品德沒有半點動搖。沉香,是祖國的寶貝,國內能生產的地方有限,如果不節制的開砍,結果不可想像。出於對沉香的關愛與重視,蘇東坡才作此詩抨擊。

  海南古時被稱為香洲。南朝《述異記》曰:「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諸異香,往往不知其名」。

宋《香譜.香事三》曰:「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諸異香。」蘇東坡被貶到海南後,發現海南香多,而且不少人以香為業。因此,他在《和勸農》詩序中曰:「海南多荒田,俗以貿香為業」。儘管當時沉香生產繁榮昌盛,「環島皆有之」。但是,沉香生產週期長,蘇東坡以敏銳的目光,洞察到「貪人無饑飽」,狂砍沉香取利,一定會造成嚴重後果。

  蘇東坡儘管是被貶的流放之人,但他對海南是很鍾情的。余秋雨在《山居筆記》的《天涯故事》中寫道:「蘇東坡在海南島居留三年後遇赦北歸,歸途中所吟的兩句詩可作為這次經歷的總結。『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這麼說來,海南之行竟是他一生中最奇特,也最有意思的一段遭遇了。文化大師如此說,海南島也對得起中國文化史了。」一個文化大師,在他被貶後,然然關心著珍貴物種的生存,怎不令人感動。

  歷史回答了蘇東坡的擔心。明清時期,海南沉香采砍更為嚴重,清康熙時期,崖洲知州張耀士看到沉香被砍嚴重,冒著被罷官的危險,大膽上書朝廷,請朝廷免去沉香貢品。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陳銘樞在《海南島志》中寫道:「沉香中的上品,香味極佳的伽楠香(又稱奇楠香),此物現出產已較稀。」如今,海南沉香更是稀上加稀,成為名副其實的有價無貨的寶貝。

  在海南沉香稀缺的今天,重讀蘇東坡的「沉香詩」,更顯得此詩的重大意義。我們的許多行業,都應從中得到啟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竭澤而漁。

  邱浚在《南溟奇甸賦》中,大力稱讚家鄉海南的物產:「而物之生也多奇相,草經冬而不零,花非春而亦放……物產有瑰奇之狀:其植物則郁乎其文采,馥乎其芬馨」,他所說的植物芬芳,指的是沉香樹等。

香道的前世與今生

  宋代是我國在諸多方面都比較開放的時期,與海外貿易廣泛,經濟發達,也是文化藝術的巔峰時期,文化藝術的各個門類幾乎都臻于成熟和完美。香文化的發展則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前人謂之巷陌皆香。在此時期用香的特點已經更加生活化,而且伴隨著香文化的進一步深化,瓷制爐具也大量出現。此外,用香的奢華導致宋代國力降低,香也是導致宋朝衰敗的原因之一。

  宋元時期的海上貿易更加繁榮。香藥是當時最重要的進口物品之一,種類包括胡椒、龍涎香、乳香、檀香、丁香、安息香、青木香(木香)、龍腦、蘇合香、沉香、肉豆蔻等等。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專門運輸香藥的香舶”(1974年福建泉洲發掘出的大型宋代沉船就是一艘香舶,載有龍涎香、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胡椒等香藥)。香藥貿易如火如荼,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僅廣州一地所收乳香即多達二十多萬公斤。

  由於香藥的大量需求,促進了海上香藥貿易的高度繁盛,為此、國家成立了專門的香藥管理機構香藥局,實行了香藥專賣制度。最高峰時其香藥的貿易收入超過了國家收入的四分之一。

  宋初還曾變賣香藥,解兵糧不足之困:國初,輦運香藥、茶、帛、犀、象、金、銀等物赴陝西變易糧草,歲計不下二百四十萬貫。”(《續資治通鑒長編》卷471)宋宮中設有香藥庫掌出納外國貢獻及市舶香藥、寶石之事。

  宋代文人盛行用香,寫詩填詞、撫琴賞花、宴客會友、獨居默坐、案頭枕邊、燈前月下都要焚香,可謂香影隨行,香芳隨身。宋代文人愛香聞香各有不同,其中韓熙載喜歡對花焚香、徐鉉愛伴月焚香、梅詢喜香熏衣、蔡京好無火之香”(但卻不是隔火熏香的方式,而是先令人在一側房間置數十香爐焚香,等到香煙滿室後,再卷起簾幕,便有香雲破門飄湧而來。蔡京稱:如此則煙火氣淡,亦有氣勢)等。

  許多文人、名人不僅焚香用香,還收輯、研製香方,采置香藥,配藥和香。文人雅士之間也常以自製的香品及香藥、香爐等作贈物,應和酬答。在此期間,多部香學專著問世,研究範圍廣涉香藥性狀、炮製、配方、香史、香文等內容。

  蘇軾在《蘇文公本集》中有大量香藥的記錄、研究性文章。蘇軾曾專門合制了一種印香,還準備了制做印香的模具(銀篆盤)、檀香木雕刻的觀音像,送給蘇轍作壽禮。

  除蘇軾以外,還有眾多的香譜典籍。例如丁謂的《天香傳》、沈立的《(沈氏)香譜》、洪芻(chú)的《(洪氏)香譜》、葉廷珪(ɡuī)的《名香譜》、顏博文的《(顏氏)香史》、陳敬的《陳氏香譜》、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志香》等。

  宋代用香更加普遍,更加實用化、生活化,這也是香文化進入鼎盛的一個重要標誌。辛棄疾膾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即生動描寫了杭州城元宵夜香風四溢的景象。

在宋代,香已經職業化,街市上有專門賣香的香鋪香人,有專門制做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樓裏也有隨時向顧客供香的香婆。街頭還有添加香藥的各式食品,香藥脆梅、香藥糖水(“浴佛水”)、香糖果子、香藥木瓜等等。

在描繪汴梁風貌的《清明上河圖》中,有多處描繪了與香有關的景象,其中即可看到一家香鋪門前招牌上寫有劉家上色沉檀揀香的字樣(蓋指劉家上等沉香、檀香、乳香,揀香指上品乳香)。當時對從事篆香制做的人稱為香人,也有了服裝的統一規定。

《東京夢華錄》記載:在北宋汴梁(開封)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行業著裝各有規矩,香鋪裏的香人則是頂帽披背(《卷5•民俗》)“日供打香印者,則管定鋪席人家牌額,時節即印施佛像等。還有人供香餅子、炭團。”(《卷3•諸色雜賣》)“次則王樓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鋪、曹婆婆肉餅、李四分茶……餘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藥鋪、居民。”(《卷2•宣德樓前省府宮宇》)《武林舊事》記載:南宋杭州,“(酒樓)有老嫗以小爐炷香為供者,謂之香婆。從這些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到宋代香事活動已廣行於民間,看到香文化的普及與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