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也不單單是芳香之物,而已成為怡情的,審美的,啟迪性靈的妙物。如蘇軾的《和魯直韻》、朱熹的《香界》

《和魯直二首》 四句燒香偈子,隨風遍滿東南; 不是聞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 萬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 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閒。 《香界》 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 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 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 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向此中。

2011/5/1

文人們不僅燒香,還要燒出情趣來,燒出意境來,燒出學問來

文人們不僅燒香,還要燒出情趣來,燒出意境來,燒出學問來


明屠隆道:
香之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
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
晴窗塌帖,揮塵閔吟,溫燈夜讀,焚以遠闢睡魔。
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護,焚以熏心熱意。
謂士助情可也。塵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藹馥馥撩人。
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
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文人們不僅燒香,還要燒出情趣來,燒出意境來,燒出學問來。

從楊庭秀的《焚香詩》中可見其大觀:

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銀為葉輕似紙;
不文不武火力勻,閉閣下簾風不起。
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今有香不見煙;
素馨欲開茉莉折,底處龍涎示旃檀。
平生飽食山林味,不柰此香殊嫵媚;
呼兒急取蒸木犀,卻作書生真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