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香的本質就是習靜修身------香道的薪火相傳
習靜修身是人生最重要的課程,然而習靜修身必須去雲拂塵,雲去則本覺之月現,塵拂則真如之鏡明,進一步才能行功立德。如此本性清明,那來煩惱?永居無極,何來憂愁?這一種無煩惱無憂愁,逍遙自在的境界,才是我們最高的理想、最幸福的地方。
可是這不是開口說一說就可以達到的,唯有習靜修身之人才能及之。習靜修身之途是多難而崎嶇的,常人若是不能認識真理,克制不了自己的情慾,為了享樂而恣情縱慾,或是稍遇阻礙而畏難停頓,吃不了這些苦,半途而廢就前功盡棄了,所以唯有不畏困難走完全程,方能達到目的地,成就佛、道或聖道而為人上人。
「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佛、道、儒的道理不是口耳之學,也不是空想或討論所能明白的,它是生活日用的道德實踐實證之學,如佛言「觸事無心、難」、「睹境不動、難」,必須在境界中考驗、磨鍊,才能肯定,而體悟深淺人人不同。 可見“生活日用的道德實踐”在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有些事情是人必須親自經歷實踐才能真正得到感悟。
程子的一句話就已經把《大學》的內涵表明了:“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也就是說,這是一本教人怎樣修習道德的入門之著。古人講的道德是含有行動力與實踐哲學,和我們今天掛在嘴邊的道德有著很大的差異。古人的道德在實質上完全不是一種說教,而是有著豐富內涵和確切意義的思想行為規則。
古人的道德是與人生密切相關的實學,而不是束之高閣的理想。 那麼這個修養的工夫具體怎麼去做呢?有很嚴謹的八條目作為行動指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夫子是這樣教導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謂「聖人無常師」,任何人事物都有自己可學習之處。那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去落實習靜修身,真的習靜修身呢?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緣遇事,無論是好事,或者壞事,順境或逆境,都要能處之泰然,不要為外境所誘惑,所動搖;也就是說,順境時不起貪愛,逆境也不生嗔恚之心。心要保持清淨平等,這就是修定、修忍的功夫。修定、修忍不是關著門在家裏修,或在順境中修忍辱波羅蜜。古人說真正修定的功夫是走在大街、逛市集的時候修。若能看到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的東西,還能不動於心,那才是在考驗或磨礪我們的心智是否真有處變不驚、不為所動的能力。所以六祖說【動中之靜是真不動】。
因此,與眾生的互動,就是最佳的學習因緣,有種種順境的成就、逆境的磨鍊,促使我們覺察覺照、反省檢討,這是自學者所欠缺的助緣。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生活周遭可供學習的對象多不勝數,只要覺性提起,習靜修身就是倍數成長。因此,忍辱是在逆境當中,在不平等的環境中磨練出來的。若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而能籍事練心、動心忍性,才能增益其所不能。
所以修養的工夫很深,一輩子都做不完。但只有你真正去做了,才可以真正懂得孔子想說的是什麼,才可以把這個聖人之學變為實學,實現“修、齊、治、平”的偉大理想,否則就永遠是“畫紙為棋局”“坐而論道”“紙上談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