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香文化香道首頁

香文化香道Translate

2012/8/3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天地交感則產生氤氳之氣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天地交感則產生氤氳之氣

字從氣從因,混沌之氣承襲發展聯合起來表示混沌之氣飄蕩聚合,輕揚者化為天,重濁者化為地的變化過程。
字從氣從昷,意為濕熱水汽,這是說混沌之氣具有濕熱特性。
因為古宇宙創生理論是古越族的創造,所以古越族用他們經常看到的夏季颱風的形成過程來說明天地的形成過程:海面上因強烈日照水溫升高而造成大量海水蒸騰,形成散漫的濕熱霧團。隨後在地球自轉的偏轉力作用下,無數個濕熱霧團開始同向旋轉,形成為一個整體——颱風。颱風越長越高,旋轉越來越快,最終在離心力作用下,其輕揚成分上升形成,其重濁成分下降成為
中國古代認為:的存在包含兩個形式,一為,二為
《系辭》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所謂的與現代物理學意義上的空氣不盡相同,而是萬物秉之而生的精氣。道家稱。這個精氣有時又被稱為
形,《說文》象形也。《玉篇》形,容也。《釋名》形有形象之異也。所謂的則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現形式。
《梁書·武陵王紀傳》:友于兄弟,分形共氣。
 形與氣密不可分,中醫理論認為:氣聚則形生,形死則氣散。
氣聚則形生:形之生——比如人之生——精卵開始交媾,此時稱為氣聚。跟著胚胎形成,就是
形死則氣散:胚胎逐步發育,歷經出生然後逐漸長大直至衰亡。我們可以看到,自始至終,氣與形始終是密切關聯的,並不分先後。而在易學中,八卦表形,五行表氣。氣與形互為表裏。形不能為氣,氣也不能為形。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化醇就是變化而精醇。《易·繫辭下》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孔穎達 疏:萬物感之,變化而精醇也。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一:夫天地氤氳,萬物化醇,非地之能自生也;男女搆精,萬物化生,非女之能自生也。
《易經繫辭》這一命題展示了天地是氤氳之氣的本源,氤氳之氣是天地的元氣,萬物皆化源於此。
天為陽,地為陰,天地交感則產生氤氳之氣,《易經》強調天地氤氳,旨在突出氤氳元氣本始於宇宙氣化,產生於天地宇宙運動。三千年前,當西方還在崇信上帝創造了人時,在東方同時代的《易經》卻說:「不」,《易經》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命題,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宣告,人誕生於宇宙的運動。氤氳,即氤氳之氣,被認為是宇宙最原始的物質。這個氣叫炁,宇宙運動產生氣化,炁就是氣化的物質。既然氣產生於天地宇宙運動,氣再化生萬物,故《易經》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這個氣,經宇宙運動變成陰陽二氣,陰陽氣化(相互作用)產生萬物。這就叫「天地氤氳,萬物化醇」。人是怎樣產生的?是這個氣經過男女媾精、陰氣與陽氣相合而成的。正如《易經》所說:「男女媾精,萬物化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這是涉及生命起源的光輝命題。《易經》明確提出,生命屬於氣,這個氣是宇宙天地運動的產物,這是何等超前的智慧啊!
《黃帝內經》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就是進一步強調氣是人之根本。《易經》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相互作用產生的,這就叫陰陽氣化,《易經》用太極圖高度濃縮了這一規律。也就是說,宇宙萬物的運動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運動。對此《易經》有一句千古名言:「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說萬事萬物相互影響、化生。

氤氳釋義:形容雲霧或氣很盛。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玉爐百和發虔心,信香一炷,氤氳繚繞。來往盤旋,結成華蓋。
「妙香氛氳共旋繞」:有這種異香,常常在這兒氤氳繚繞不散,共旋繞。
雲煙氤氳 。
馨香氤氳。
氤氳繚繞,九曲盤旋。 
氤氳龍麝交青瑣,仿佛鍚鑾下蕊珠。
紫氣氤氳捧半岩,蓮峰仙掌共巉巉.
氤氳不散,祥光閃爍。
霧氤氳,香嫋金猊。
醇烈氤氳,普薦芬芳。
終日晨鐘暮鼓、佛氣氤氳
瑞靄紛紜;祥光繚繞,蘭麝氤氳。
笙簧嘹亮,香氣氤氳,旌幢羽蓋。
道和氣兮襲氤氳,宣皇規兮彰聖神。
言天地以氣氤氳,合生萬物。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太和氤氳合同之體,含德而化光,其在氣則為陰陽,在質則為剛柔,在生人之心。
【疏】夫二氣氤氳,四時運轉,春秋寒暑,次敘天然,豈待為之而後行之!
氤氳升降,分佈三才,化生萬物,物得成就,生理具足,謂之形也。
仙氣氤氳洞口地處山坳,四周山石嶙峋,林木茂密。

瑞氣氤氳
正朱明時侯,院宇清和,慶逢佳節。
夢應熊羆,堯蓂翻三葉,羅綺如雲,壽杯爭勸,競起歌新闋。
瑞氣氤氳,祥雲繚繞,玉爐頻爇。
溪室封功,幾多勳業,首冠今朝,一時英傑。
得配侯門,豈不慚疏拙。
彩鳳和鳴,早膺榮擢。增盛斑衣列。
福祿無窮,年過衛武,輝光閥閱。



古代指陰陽二氣交會和合之狀。

《白虎通·嫁娶》引《易》說:天地氤氳,萬物化淳。意思是說天地由濕熱的混沌之氣演化而成;然後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二氣相交,則有萬物的化生氤氳亦作絪緼,指混沌之氣像飄在空中的絲絮。
南朝
《易》按,今本《易·系辭下》作絪緼。自氤氳混沌之世,驪連、栗陸之君,卦起龍圖,文因鳥跡。
南朝 徐陵《勸進梁元帝表》:自氤氳混沌之世,驪連、栗陸之君,卦起龍圖,文因鳥跡。
《舊唐書·李府傳》:邃初冥昧,元氣氤氳。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賈相壽詞》:聽萬物氤氳,從來形色,每向靜中覷。
清 龔自珍 《辨仙行》:仙者乃非松喬倫,亦無英魄與烈魂;彼但墮落鬼與神,太乙主宰先氤氳。
 
迷茫貌;彌漫貌。

三國 魏 曹植《九華扇賦》:效虯龍之蜿蟬,法虹霓之氤氳。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沮水》:漢武帝獲寳鼎於汾陰,將薦之甘泉 。鼎至中山 ,氤氳有黃雲蓋焉。
唐 蘇味道 《詠霧》:氤氳起洞壑,遙裔匝平疇。
元 王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又不是輕雲薄霧,都只是香煙人氣,兩般兒氤氳得不分明。
《孽海花》第一回:但覺春光澹宕,香氣氤氳,一陣陣從簾縫裏透出來。朱自清 《冬天》:﹝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裏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裏。

濃烈的氣味。多指香氣。

南朝 梁 沉約 《芳樹》詩:氤氳非一香,參差多異色。
清 李愚《閒情偶寄·器玩·椅杌》:焚此香也,自下而升者,能使氤氳透骨。
郭沫若 《孟夫子出妻》:因為她所留下的氤氳在她走了之後卻專門在他的嗅覺上作用起來。
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沈水嫋殘煙詞人即把筆觸移至室內,一股氤氳氛圍籠罩閨中,原來是嫋嫋香煙彌漫其中,從中似還透著靜謐、溫馨和淡淡的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