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也不單單是芳香之物,而已成為怡情的,審美的,啟迪性靈的妙物。如蘇軾的《和魯直韻》、朱熹的《香界》

《和魯直二首》 四句燒香偈子,隨風遍滿東南; 不是聞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 萬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 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閒。 《香界》 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 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 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 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向此中。

2012/5/15

心靜如水, 品香可修其身,首先要做到一個靜字

心靜如水, 品香可修其身,首先要做到一個靜字

古人曾道,品香可修其身,首先要做到一個靜字。能將心境放回寧靜狀態,在繁華俗世中可不容易做到,生活講求张驰有道,所謂的馳並非是放棄、空虛和寂寞。而是一種充實、緩慢、吸納的心境狀態。就像人在呼吸,馳,就是吸納之境。
古代中國的香席活動強調淨心契道,品評審美,勵志翰文,調和身心這四種品德。五代的羅隱有一首詩寫道:“沈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暖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品香的過程,就是要將我們煩燥的心安靜下來,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等五官緩慢安靜的時候,心靜如水,淡看著秋月沐浴春風,這時侯我們的心眼就張開了,平時想不到的、看不到的,一切在停頓之間會有另一種感悟。


焚香也是古人抑制霉菌、驅除穢氣的一種方法。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焚香當屬外治法中的氣味療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絕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類的芳香藥物。利用燃燒發出的氣味,可以免疫避邪、殺菌消毒、醒神益智、養生保健。由于所用原料藥物四氣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便有品性各異的功能,或解毒殺蟲,或潤肺止咳、或防腐除霉、或健脾鎮痛。特別是被稱為國老的中藥甘草的摻入,則使制出的香氣味不烈不燥,變得香甜柔潤例如安息香,載于唐代的《新修本草》,是安息香科植物青山安息或白葉安息香的樹干受傷后分泌的樹脂,有開竅辟穢、行氣活血的功用,常用來治猝然昏迷、心腹疼痛等病癥。所以不同的香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覺,就如同一個產地的香在不同的生長環境之下也會有很多細微的差異,以沉香為例,同一棵樹之中,有些香是鮮活清雅的,有些香是沉穩醇厚的,有些香是霸氣十足的,更有些香是撲實中帶著山野間的芬芳的。品香如品人,人間百態,亦可盡在香中讀尋。


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久遠。人們對香木香草不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詠之,託之寓之,對香料植物已經有了廣泛的利用,所用香木香草的種類繁多。多用的有澤蘭(非春蘭)、蕙草(蕙蘭)、椒(椒樹)、桂(桂樹)、蕭(艾蒿)、鬱(鬱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時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豐富,已有熏燒(如蕙草、艾蒿),佩帶(香囊、香花香草)、煮湯(澤蘭),熬膏(蘭膏)、入酒等方法。《詩經》、《尚書》、《禮記》、《周禮》、《左傳》及《山海經》等典籍都有很多相關記述。究其實,它出身本無固定之標籤,唯靈秀造化源於自然,人對香的理解可以說是傳釋古老文化,它包含著對幾千年的文化沉甸。